最近不少網友瘋傳,“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已上線。今后惡搞魯迅先生名言名句可不行了,隨手一查就能讓杜撰者露餡。記者查詢發現,網友提到的“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其實是北京魯迅博物館推出的“魯迅博物館資料查詢在線檢測系統”。輸入詞句進行全文檢索后,能檢索到其對應文章出處(5月7日《北京日報》)。
作為近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可謂家喻戶曉,其許多經典名言也一再被后人引用。不過,網上流傳的各種魯迅語錄中,不乏一些濫竽充數的偽名言。比如,“學醫救不了中國人”這句話被無數次引用,但魯迅并沒有說過的,雖然他的確有棄醫從文的經歷。如今,“魯迅博物館資料查詢在線檢測系統”上線,為辨識“魯迅說過的話”提供了一面“照妖鏡”。對于那些魯迅沒有說過的話,系統檢索后會毫不留情地打臉,提示“文章內沒有符合條件的記錄”。不少網友獲悉消息后前去驗證,一度造成系統崩潰。
“魯迅說過的話”火了的背后,偽名人名言的泛濫程度可見一斑。近年來,張愛玲、白巖松、莫言等名人紛紛躺槍,被冠以各種假語錄、雞湯文的作者。白巖松早幾年專門通過央視新聞中心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稱其未在任何網絡平臺開微博,網上流傳的一些借白巖松之口的言論,很多并非出自本人。
偽名人名言盛行,折射出當下社會的浮躁心態。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一些傳播者更希望借助名人效應吸引眼球,假借名人之口傳播某些觀點、看法。其中,不排除有些公眾號是故意惡搞、編纂名人名言,以達到擴大影響、吸粉引流目的。同時,對于受眾來說,往往缺乏細細品讀的耐心,存在迷信名人的心理傾向,容易被別有用心者牽著鼻子走。
和抄襲剽竊他人作品一樣,偽造他人名言名句也是不可取的。首先,這是典型的文化造假,有違誠信精神,不僅侵犯了當事人的著作權和署名權,也造成了對于廣大公眾的欺騙和誤導。當知道自己曾深深觸動的話語,竟然是他人冒名頂替所作,相信每個讀者都會像吞了只蒼蠅般惡心。其次,偽名人名言涉及到的一些觀點,很可能違背當事人的本意,從而侵犯了其表達權,甚至帶來一些負面影響。2015年11月,某微信公眾號冒用王健林名義發布文章。王健林將其告上法庭,公眾號運營方被判賠償7.5萬元。
在美國,針對大量編造的名人名言流傳,有網友專門建一個網站,把各種有問題的名人名言掛在網站上供人查詢。如今,偽名言查詢網站也有了中國版本。“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火了后,不少網友自發為其他名人“請愿”,“張愛玲也需要”“倉央嘉措也要”。除了類似檢索系統外,遏制偽名人名言泛濫關鍵還在于社會端正心態,減少“名人崇拜”,從注重標簽轉變為關注內涵。莫言就曾說過,“很多所謂的莫言金句是我寫不出來的,我覺得這些作者不要長期地隱姓埋名,應該把自己的孩子領回去”。與其假借名人之口,不如大膽亮出身份,光明正大地傳播自己的思想。或許,自己說過的話有一天也能成為名人名言。
中央機構|人大機構|國家主席|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政協機構|民主黨派|群眾團體|駐外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網絡110報警服務|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備12018864號-15
關于我們|人員查詢|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本站地圖|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1917256|刊登廣告|對外服務:訪談直播廣告展會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