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建國路87號燈火輝煌,外企白領王琳和好友穿越奢侈品“叢林”,走進四層角落的一間書店,用書籍和甜品慰藉一天的疲憊。
她們身處的SKP商場,是2018年銷售創下135億元新高的全國“百貨之王”。但從這里一路向西,長安街沿線多家傳統百貨都在經歷轉型之痛。如何在網購大潮中重獲新生?不斷調整業態的王府井百貨大樓、漢光百貨、貴友大廈等京城老百貨都在各自探尋著突圍之路。
“百貨之王”重塑購物體驗
相比全國各地層出不窮的大型購物中心,緊挨著大望橋的SKP體量并不算大,業態也算不上最豐富,卻連續多年保持國內百貨和購物中心的單店銷售冠軍。放眼全球,北京SKP也是僅次于百年老店倫敦哈羅德的第二大奢侈百貨店。
在百貨業整體走下坡路時,北京為何逆流而上?經常逛店的老顧客最有發言權。
“就算什么都不買,也愿意進來安安靜靜待一下午。”剛進書店的王琳說,這個商場是傳統百貨的模樣,但逛起來的體驗大不一樣。除了最新款的大牌服飾、居家生活用品,吸引周邊上班族的還有名家講座、文化展覽、藝術沙龍。去年,一家自營書店又在寸土寸金的奢侈品銷售區開張,近千平方米的書店跨界融合了咖啡廳、餐廳、酒吧、雜貨店等,成為顧客們青睞的休閑放松之地。
對很多高端消費人群而言,大牌奢侈品云集并非SKP的最大誘惑。在商場大部分樓層的優勢位置,都有標著“SKP Select”的貨架,這是SKP買手團隊采購的潮流精選貨品。“中國人早就開始全球買買買,但這里總能有驚喜,很多都是免稅店里找不到的個性化商品。”王琳道出了很多顧客鐘愛SKP的原因。
時光回溯到2004年,北京SKP的前身新光天地項目啟動之際,大望路附近還是一幅“臟亂差”景象,賣烤紅薯、烤串兒的小攤扎堆兒,熱電廠的高爐吐著滾滾白煙。在這里打造高端百貨?項目團隊的不少參與者都感覺霧里看花。但此后CBD東擴,為這座商場帶來了騰飛的契機。
在消費升級和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究竟是消費不足,還是供給不夠?北京SKP提供了發掘高端消費潛力的重要樣本。
“SKP已成為境外游客在京旅行和消費的最重要目的地之一,將數以億計的國際消費引入了國內。”北京SKP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SKP預計將在去年135億的基礎之上獲得超過10%以上的增長,年底前還將在佳兆業廣場開設南館,打造具有創新和買手自營基因的SKP文化藝術體驗主場。
傳統百貨經營冷熱不均
與SKP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一些傳統百貨日漸落寞,京城百貨業呈現出明顯的冷熱不均局面。
6月30日,27歲的賽特購物中心悄然度過了具有轉折性的一天。6年前在一場并購中接手賽特購物中心經營權的王府井集團,選擇在租約到期后放棄該項目。7月1日起,除地下一層超市仍由王府井集團經營外,其余樓層商戶與新的運營公司簽約。至于將來如何發展,新的運營公司還在仔細研究轉型方案。
兩個月前,剛剛傳出關店消息的賽特購物中心聚集了大批撿漏的市民,賣場里一度人山人海。但懷舊潮一過,顧客寥寥無幾。
1992年開業時,賽特以豪華賣場、全新經營模式、人性化服務讓人眼前一亮,每逢店慶水泄不通是常事,東長安街都會因此堵車。一位老賽特人回憶,當時千余名員工中三分之一都是大學生,形成了大學生站柜臺的風光場景。
但2011年達到年銷售額17.95億元的高峰后,賽特便開始走下坡路。
“20多年前買高端化妝品只能來賽特,除了北京人,周邊省市的人也來。”今年剛從賽特撤出的一家化妝品品牌負責人分析,周邊商業新項目不斷涌現,加上海外直購消費新業態沖擊,賽特客流持續萎縮,但商場依然固守原來的老生意——而這也是目前傳統百貨的通病。
6月15日,北京天橋百貨因借款合同糾紛,被法院以4.48億元的起拍價公開拍賣,但為期3天的拍賣活動中,竟無一人報名。這家曾讓其他商場掀起“學天橋、趕天橋”比拼的百貨明星,竟落得無人接盤的結局。
同樣沉寂的,還有燕莎友誼商城、北京友誼商店。記者數次探訪時都發現,整個商場沒有幾位顧客,格外冷清。
困境之中,一些老百貨毅然選擇閉店退場。據世邦魏理仕統計,百貨業態占北京現有優質零售物業總體量的17%,體量面積與2013年相比減少了40%。
轉型突圍擺脫千店一面
雖然傳統百貨業面臨嚴峻挑戰,但消費大勢仍欣欣向榮。2018年,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1.17萬億元,規模再創新高。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2018至2019年度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也顯示,百貨業態經歷多年的痛苦轉型,整體有觸底回升跡象。
以北京標志性的百貨商場——王府井百貨大樓為例,經歷多輪調整,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百貨商場,而是集合了餐飲、文創等多種體驗式消費的商業綜合體。
“以前商品供小于求,保住貨源就等于保住市場;如今你得以客人需求為導向了。”王府井集團總裁杜寶祥對商業環境的變化有著深刻體會。引入哈姆雷斯全球最大旗艦店、開設主打文創的王府井夢工廠,打造精品餐飲街……嶄新的王府井百貨已經不再倚重外地游客購物,而是吸引越來越多的本地消費人群。
“整體看,目前高端百貨發展相對較好,小體量老百貨經營最困難。”世邦魏理仕華北區研究部主管孫祖天分析,老百貨轉型需要找準定位,更好地服務所在區域市場。
商改辦是出路之一。十里堡的華堂商場撤出后,整棟大樓轉型商辦混合,樓上辦公,地下一層引入了盒馬鮮生北京首店,到這里“逛吃”成為十里堡居民的日常。令人驚訝的是,從前越撤越空的商場重新引來了不少商戶,一度只剩下一家優衣庫門店的一層區域,如今已被美甲店、餐廳等各種業態填滿。
比賽特年長兩歲的貴友大廈兩年前邁出轉型步伐。這個在開業之初憑請柬才能進店購物的老百貨,去年把年輕人所需的餐飲、電影院、KTV、健身房等業態都請了進來,今年又在二層、三層引入共享辦公空間優客工場,嘗試通過“商辦混合”的形式激活內部商業空間。
另一些老百貨則成功向社區生活中心轉變。
華堂商場右安門店2015年關閉后,王府井集團將這里打造為旗下第一家區域性社區購物中心。正在閉店改造的長安商場,也計劃引入周邊居民所需的餐飲、娛樂等業態,成為居民生活的“第三空間”。
北京的百貨業故事,期待掀開新的一頁。
中央機構|人大機構|國家主席|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政協機構|民主黨派|群眾團體|駐外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網絡110報警服務|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備12018864號-15
關于我們|人員查詢|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本站地圖|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1917256|刊登廣告|對外服務:訪談直播廣告展會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