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云南園,“七彩云南”大門。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三道茶香帶旺云南園人氣
34個省份齊聚中華園藝展示區,計算機生成模型成就上海園新嘗試,廣東園用粵劇小調“先聲奪人”
昨天,五一小長假進入最后一天。記者探訪發現,作為室外展園,中華園藝展示區不僅各具特色,也不斷給參觀游客帶去樂趣與啟發。云南園的白族姑娘陳晶還告訴記者,從目前游客的反饋來看,在北京世園會的完美亮相,能有效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據了解,北京世園會中華園藝展示區占地25公頃,31個省區市及港澳臺地區均在其中設置了展園。探訪一圈兒后,記者發現,云南園民族氛圍濃重,上海園科技感最強、廣東園“先聲奪人”韻味最足。其中云南園以其鮮明的特色成為人氣“最火”的園子。
云南園
普洱茶、鮮花餅款待八方來客
世園會中華園藝展示區中,云南園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位于中華園藝展示區的中部,遠遠就能看見鎏金裝飾的傣族風格門樓,兩側“吉象”迎客,民族風格濃郁。
穿過門廊,踩著彩色拼花路面,“七彩云南”展現在眼前。云南園內熱鬧許多,色彩艷麗的鮮花被設計組織成不同景致,獨特的地區民族特色和現場泡制的普洱茶、鮮花餅等內容吸引了很多游客駐足。一時間,云南園成為展示區中最火的“園子”。
云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不僅孕育了各色各品類的鮮花,也使得昆明成為我國第一個舉辦世園會的城市。白族姑娘陳晶介紹,云南此次帶來了164種當地鄉土植物,涵蓋云南“八大名花”所有科屬,包括18種喬木、27種灌木、13種水生植物和106種地被植物,其中36種地被植物為云南特有稀有品種。此外,348類野生植物種質也充分展示了云南的生態環境和物種資源的多樣性。
此外,云南園還將云南的自然地貌“搬”進了北京世園會。吉象迎賓、雀舞廣場、茶語清心等十二道特色景觀,展現了云貴高原獨特的自然風貌。
“這是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表現了人的一生,先苦后甜”,在云南園現場,一位白族的泡茶姑娘正向圍坐的游客介紹茶的講究。第一道茶是苦茶,只有茶葉;第二道茶是甜茶,茶水里加了紅糖、桂皮和乳扇;第三道茶叫回味茶,加了炒米花、花椒、蜂蜜,還有核桃仁。“人生到盡頭,回味起來都是酸甜苦辣,就是第三道茶的意思。”泡茶姑娘說,自己已經記不清泡了多少杯茶,這一次世園會云南園來了30多人,分別來自云南當地十幾個不同的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在這里你會體會到一個美麗好客的彩云之滇”。
4月30日,上海園園內的景觀步道。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上海園
“云中上海”大秀科技范兒
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祥云”的意象;在互聯網文化中,云空間、云數據等又給云賦予了科技色彩。世園會中華園藝展區中,以“云”為主要設計靈感的上海園正暗合了這兩層意思。
上海園呈現了區別于傳統的現代參數化設計風格。據了解,上海園的“云”主題被分為云階、云影、云裳、云崗、云巢、云塢六部分。一改常規展園的平面游賞方式,設置了地面、空中云橋和云澗塹道3個不同的參觀高度。
入口處云階中央擺放了大片紅色和櫻桃粉色的何氏鳳仙,勾勒出中國傳統云紋圖案。登上八級云階向內深入,人工湖里倒映著四周景色。
上海園的核心建筑——“云巢”,金屬質感表面,鏤空的蜂巢狀設計頗有科技感,遠看如同一朵銀色的“蒲公英”。進入云巢,游覽路線開始向下,站在云巢最低處抬頭仰望,9個錦繡花團“懸浮”在空中,十幾根竹子破“巢”而出,直指藍天。云巢一側設置了一面瀑布墻,閔行、浦東、青浦、寶山、徐匯等上海各區的金屬名牌鑲嵌其上。
據了解,云巢建筑表面由鋁鎂合金制成,構件疏密疊加,從不同視角望去,有如天上流云一般的變幻效果。云巢采用參數化設計,由計算機生成模型完成,區別于傳統平面作圖的方式,是景觀園林上的創新嘗試。
同時,整個建筑采用了裝配式工藝,每個零件和每個結構弧度都不一樣,每一個構件都需要通過GPS精準定位。十幾萬個零件全部在上海定制加工,然后再運送到世園會現場,工人根據產品編號,像搭積木一樣,把云巢“搭”了出來,前后共歷時三個月左右。
4月30日,廣東園園內的潮州金漆木雕。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廣東園
粵劇小調穿墻過 嶺南園林韻味足
一腳踏進中華園藝展示區,還來不及細看,就有粵劇小調穿墻而過,飄進耳朵里。
循聲探去,“先聲奪人”的廣東園終于露出全貌。廣東園正門的設計采用嶺南傳統建筑形式,匾額上書“南粵園”,門口設置一小型廣場,廣場中央地面是蝠紋地雕鋪裝,寓意“開門納福”,屋脊上的灰塑裝飾也是廣東本土工藝。大門別具特色,一共由三道門組成,其中第二道門,叫趟櫳門,形似一個大的木框,中間橫架著圓木。所謂“趟櫳”,是一個活動的欄柵,橫向開合,兼有隱私、安全、通風和采光等作用,展現了廣州西關老城區特色傳統的生活風貌。
跨過趟櫳門,南粵園內部還原了作為中國傳統園林三大流派之一的嶺南園林風貌。主體建筑絲香閣由鑊耳山墻、灰塑屋脊、彩色琉璃窗等嶺南地區傳統建筑元素打造,輔以潮州金漆木雕屏風和新會葵藝制成的烙畫扇作裝飾,粵劇小調和鳥鳴聲交替入耳,仿若置身嶺南。
據介紹,這片占據整個南粵園近一半面積的水域頗具科技色彩,是人工構建的接近自然的清水型生態系統,對有益微生物、有益微藻、有益浮游動物、沉水植物和水生動物進行合理配比,其自凈化能力甚至高于天然清水系統。
為突出嶺南的花木特色,園區的植物設計被分為四個主題區塊。主入口處的地花,水岸周邊的鶴望蘭、美麗針葵、大紅花,水體中央停靠的滿載鮮花的小船,都透露出獨特的嶺南韻味。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中央機構|人大機構|國家主席|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政協機構|民主黨派|群眾團體|駐外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網絡110報警服務|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備12018864號-15
關于我們|人員查詢|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本站地圖|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1917256|刊登廣告|對外服務:訪談直播廣告展會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