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植物館,游客在屋頂花園俯瞰世園會,遠處的中國館和永寧閣盡收眼底。
植物館 “升起的地平線”可俯瞰全園
頂層觀景臺為游客游園畫上“圓滿的句號”;5省份聯合為世園會防蟲害工作護航
走在503公頃的世園會核心園區內,是否會想象從“上帝視角”看世園會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近日,新京報記者來到了園內唯一可以登上頂層的場館——植物館進行探訪。
植物館外壁有3156根長短不一的金屬管,猶如植物龐雜的根系延展向下,置身其間仿佛走進了一個微縮的地下景觀。場館的承重支柱外包裹幾十根鋼鐵“根系”直伸入“地下”,連接到流水潺潺的地面景觀,模擬著植物根系吸收土層深處水分的狀態。
|
31℃還原紅樹林亞熱帶風貌
進入植物館,首先進入的便是一個沉浸式展區。藍紫色光影出現,大小海魚在投影之下徜徉于墻體和地面,觀者仿佛置身深海之中,與形色各異的游魚為伴徜徉其間。工作人員介紹,當觸摸或腳踩“海魚”時,成群的“魚兒”將會迅速散開。海水中的放大了千百倍的微生物場景下,不時會出現水母等海洋生物,游客觸摸時就會變色。
打開光影展區與植物主體場館之間的布簾,場館內蒸騰的水汽一下子打到臉上。“好熱啊”,說著,館內很多游客將外套脫了下來。場館中掛置的溫度計顯示,場館溫度達到了31.6℃,濕度也達到了47.1%。
場館第一個展區名為“逆境求生”,主要進行紅樹林植物展示。紅樹林植物被種植在兩個玻璃容器內,經過時間推移容器內水量上升下降,展現紅樹林所在灘涂漲潮落潮的生態變化。容器內放置大量貝殼類植物,提供紅樹林生長所需鹽類等。展館內紅樹林植物有著三腳架般的支柱根,穩穩扎住。據介紹,這樣的結構是用來抵御狂風暴雨的侵襲。
“上帝視角”環顧世園會景色
植物館是世園會園區內唯一可以登上屋頂的場館。
頂層設置了植物主題書店、咖啡區、休息區以及觀景臺。許多游客上到三樓后選擇在這里點上一杯咖啡小憩。
觀景臺同時也是個“屋頂花園”。工作人員介紹,植物館屋頂花園靈感源于延慶境內海坨山峰頂的天然亞高山野花草甸,以苔草類為基底,種植了不同高度、不同花期、各具特色的野花草甸。既有春季的白頭翁、夏季的金蓮花,也有秋季的甘野菊,給花園染上藍紫、橙黃、粉白的淡雅色調。
作為世園會的“上帝視角”,到此遠觀俯瞰世園會全貌成了必不可少的選擇。場館貼心地在頂層觀景臺每一個對應方位設置了場館景區介紹,供游客了解。
■ 關注
世園會防蟲害 高科技、生物手段并用
2019北京世園會開園已近一周時間,園內植物如何防控蟲害?記者從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為保障世園會正常舉辦,世園會期間,園區使用了昆蟲雷達監測蟲情,部分場館如百蔬園還引入了生物天敵等防蟲措施。
北京市植物保護站副站長楊建國介紹,2019年世園會舉辦地北京延慶是遷飛性害蟲的重要通道,世園會展期也適逢多種遷飛性害蟲發生蟲害關鍵期,世園會期間場館的燈光更可能引誘遷飛性害蟲被動降落,園內眾多的展示植物也是其繁殖的理想場所。遷飛性害蟲一旦為害,會嚴重影響展示作物的觀賞效果。
據了解,由于遷飛性害蟲的發生取決于周邊省區市蟲源地的發生量,因此必須多地進行聯合監測才能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率。為此,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河北5地植保部門此前已成立世園會重大遷飛性害蟲聯合監測組,并建立信息溝通機制和應急防控機制,共同開展聯防聯控。
記者了解到,此次世園會期間,園區用上了一款防蟲“黑科技”——昆蟲雷達。
據市植保站高級農藝師張智介紹,昆蟲雷達是監測害蟲遷飛的一種卓越工具,病蟲測報專家可以根據雷達監測結果,判斷遷飛害蟲的遷入、遷出、過境或降落情況,這樣就可以提前為農業生產提供害蟲發生信息,從而提高防效。
除了高科技的昆蟲檢測裝置,在世園會百蔬園場館內,還使用了生物天敵作為防控措施。
市植保站高級農藝師尹哲告訴記者,專業人員針對害蟲研究出它們的天敵,進行工廠化生產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通過“以蟲吃蟲”防控蟲害。
目前,百蔬園內的“植保科技展示區”就專門展出了一部分生物天敵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的應用場景,如投放瓢蟲吃蚜蟲、東亞小花蝽吃薊馬等,同時,園內也釋放了很多生物天敵,并配合了殺蟲燈等物理措施進行現場防控。
■ 對話
世園會植物館總建筑師王輝
屋頂平臺獨特設計體現展館人性化
新京報:植物館屋頂的設計靈感從何而來?
王輝:植物館作為園內西側唯一大型展館,鄰近6號門,是大多游客游園之旅的尾聲。
因此植物館特意設計了屋頂平臺,可以登高望遠,盡覽媯水河、遠眺海坨山,這在本屆世園會上是獨一無二的。游園結束后正值夕陽西下,游客還可在此處欣賞落日。再晚一些,世園會夜場燈光秀開啟,植物館也將展現光合作用的主題燈光秀。這樣的設計不僅人性化,也可以為游客的游覽畫上完美句號。
新京報:植物館的設計是如何與主題契合的?
王輝:植物館所要表達的主題是“植物,不可思議的智慧”,而如何讓千萬觀眾對這個抽象的主題懷有強烈的好奇,也需要一種智慧的設計。因此,有別于常見的透明式溫室,植物館外包圍了3156根長短不一的金屬管,抽象化模擬植物垂直根須,像一張罩在場館外的面紗,具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
之所以選擇根系作為展現形式,是想提醒公眾關注到不為人所熟知的植物根系和土壤。植物根系具有穩固地表土壤等的作用,只有土壤環境穩固才能為更多文明的產生提供可能性。
新京報:場館人性化設計有哪些具體體現?
王輝:五一期間世園會最高日游覽量超過12萬,植物館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這一點。“我們把‘升起的地平線’跟排隊等候結合了起來。”植物館入口面向東北側,即便日曬嚴重,排隊等候者也位于陰涼區一側。
為了讓觀眾不產生審美疲勞,整個設計團隊也花費了很多心思。一層植物展區通過盤旋通道把視角從地面帶到空中,通過小型展區進入到頂層植物主題書店,希望通過展示豐富多彩的植物書籍,吸引全民對植物的熱愛,激發大家對植物世界的好奇。同時也是為游客提供了一個環境舒適的休息區。
中央機構|人大機構|國家主席|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政協機構|民主黨派|群眾團體|駐外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網絡110報警服務|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備12018864號-15
關于我們|人員查詢|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本站地圖|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1917256|刊登廣告|對外服務:訪談直播廣告展會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