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 王恩博)迫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國民眾在本是“剁手”旺季的春節期間集體念起了“宅”字訣,這對作為中國經濟增長頭號引擎的消費影響有多大?
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黃金周”期間,中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0050億元(人民幣,下同),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在此背景下,各方對鼠年春節再掀消費高潮寄予厚望。攜程此前曾發布報告預計,2020年春節長假中國預計有4.5億人次出游。
資料圖:1月30日,在阜陽西站至上海虹橋的G9471次列車車廂內,佩戴口罩的旅客。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然而,始料未及的新型肺炎疫情讓上述樂觀預期落空。據交通運輸部統計,今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六,全國發送旅客人數均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
“新型肺炎對經濟最直接的影響是出門減少”,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分析說,人們不出門會影響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包括旅游、交通、娛樂、零售、餐飲等,加上適逢春節假期,影響就更大。
以史為鑒,回顧17年前的“非典”疫情,其對消費的拖累就頗為明顯。2003年4月至5月的“非典”暴發期,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出現明顯下滑。尤其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463.3億元,同比僅增長4.3%,增幅較上月驟降3.4個百分點。
不過,雖然疫情暫時澆滅了人們出門消費的熱情,但長遠來看其對中國消費增長趨勢的影響仍然有限。
其一,大量新經濟、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出現,已讓部分消費擺脫空間限制。
黃益平說,與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新經濟形態已成為中國民眾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例如網購已占到社會零售總額的20%以上,這為化解疫情沖擊提供了緩沖空間。“老百姓不出門,可以叫外賣,在京東、淘寶購物,甚至到網上看新電影《囧媽》。”
如其所言,近年來網絡消費正不斷占領線下實體店市場,在當下特殊時期這一趨勢更加明顯。一名江蘇網友在微博上感慨,除了多出一道消毒程序外,“宅”在家并未讓自己的生活發生多大變化,“溫飽全靠在線生鮮超市和外賣平臺”。
其二,疫情對消費的負面影響偏短期,恢復性增長可期。
中信證券執行總經理、首席消費產業分析師姜婭直言,新型肺炎疫情對消費不可避免產生沖擊,尤其依賴客流出行的休閑、酒店等行業反應更加劇烈。但上述影響以短期為主,且因疫情等突發事件積壓的消費需求往往會“報復性釋放”,預計中國消費長期向好發展趨勢不會改變。
仍以2003年“非典”疫情為例,天風證券研究所宏觀團隊負責人宋雪濤表示,其對中國消費沖擊較大,但疫情平息后消費增長恢復也很快,并在2004年再創新高。零售品消費中回落幅度較大的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體育、娛樂用品類,文化辦公用品類,隨后都恢復至疫情前甚至更高水平。
資料圖:郵政快遞業務員分揀剛剛到的快遞。 張云 攝
其三,官方及時出手為受疫情影響的消費行業企業紓困。
黃益平指出,受疫情影響,部分餐飲、交通、旅游、零售、制造等領域中小企業日子將比較難過,一些大企業抑或遭遇財務困難,但這些困難很可能都是暫時的,政府應考慮采取措施緩解企業困境。同時,有關方面還應為新經濟渠道提供各種政策支持,從而降低疫情對消費的沖擊。
對此,銀保監會已要求各銀行機構,對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等行業,以及有發展前景但暫時受困的企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并鼓勵通過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完善續貸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等方式,支持相關企業戰勝疫情災害影響。
中央機構|人大機構|國家主席|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政協機構|民主黨派|群眾團體|駐外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網絡110報警服務|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備12018864號-15
關于我們|人員查詢|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本站地圖|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1917256|刊登廣告|對外服務:訪談直播廣告展會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