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基金
行情果然在半信半疑中成長。
(資料圖片)
近期,市場漲勢如虹,A股市值突破100萬億元、日均成交突破2萬億元、兩融余額突破2萬億大關,行情來得如此之快,超出了很多投資者的預期。
在指數不斷創出新高的同時,一場群體性“焦慮”卻開始蔓延。有人踏空拍斷大腿,也有人擔憂“高處不勝寒”。
在股市喧囂中,我們或許該冷靜下來重新思考,行情來了,普通投資者該如何操作?
01
A股過熱了嗎?
行情走到哪里了?
隨著滬指站上3700點,不少投資者不禁要問,市場過熱了嗎?
我們通過三個指標來判斷:
股債性價比在什么位置?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牛市中衡量股債性價比的股權風險溢價往往會逼近甚至低于0%。而當前這一指標仍在2.95%左右,處于歷史64%分位點的相對均衡區域,意味著當下尚未進入過度狂熱的階段。(來源:Wind,截至2025-8-18)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為2015.8.18-2025.8.18。風險溢價=1/市盈率-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般來說風險溢價越高,股票資產的相對價值越高。
主要指數都回到21年高點了嗎?
雖然上證指數突破2021年的高點創近10年新高,但是從主要寬基指數來看,距離2021年高點還有一定距離,部分指數還需漲超40%才能超越2021年高點。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截至2025.8.19。風險溢價=1/市盈率-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般來說風險溢價越高,股票資產的相對價值越高。
哪些行業/風格仍然低估?
從不同板塊表現來看,并不是所有板塊都已經上漲至高位,還有部分資產漲幅依然滯后。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8.19。歷史數據僅供參考,不代表未來表現。
另外,盡管年內大幅上漲,不少行業的市盈率依然處于近15年50%分位以下,依然存在布局機會。
02
盈虧眾生相
投資又該如何操作?
這輪行情的特殊性在于,結構性分化格外明顯,板塊輪動、此起彼伏。即便倉位相同,有人仍陷踏空的焦慮中,有人卻已實現回本盈利,甚至手握頗為可觀的浮盈。
尤其是不少投資者還處于“指數3700點了,但是賬戶還停留在3000點”的狀態。
分化之下,投資者的選擇和應對也大相徑庭:有人如釋重負贖回離場,有人小心翼翼分批止盈,有人反而堅定加倉,還有新入局者正躍躍欲試。
那么針對不同盈利/持倉狀態的投資者又該怎么辦?
對于已經盈利較高又怕盈利回吐的投資者,不妨考慮“兩步走”:
第一步:基礎鎖利,落袋為安。可考慮部分贖回,將部分盈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回報,增強投資的安全感。相比“賺過”,“賺到”才是真本事。
第二步:審視持倉,判斷價值。如果持有的基金長期業績穩定、基金經理策略清晰,且自身風險承受力能接受短期波動,可繼續持有。若基金本身質地一般,或自己對波動的容忍度降低,剩下的份額也可逐步贖回,轉向更穩健的配置。
如果是即將回本或剛剛回本的投資者,則不要輕易騰挪:
評估估值水平與資產趨勢,若所持資產或者相關行業已接近估值高位,適度降低倉位或轉向低波動資產是較為理性的選擇;反之,如果市場和行業定價仍然合理,可繼續持有。
對于仍在等待解套的投資者,現在策略的選擇尤為重要:
評估持倉質量是關鍵。如果策略足夠合理,可根據自身情況逢低補倉。若基金整體優良,如基金經理投資風格未漂移、業績在同類基金中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等,可繼續持有并適時補倉,但應控制補倉比例,避免重倉單一賽道;若標的基本面受損,則應果斷止損或換倉。
對于輕倉踏空的投資者,既擔心錯過機會,又憂慮入場時機,不妨這么操作:
先用低波動的產品穩住底倉,再逐漸建倉權益類基金。圍繞寬基、紅利建立底倉,以科技成長、內需消費為矛進行多元分散化資產布局。如果判斷機會較好可考慮增加首次投入的金額;相對謹慎的情況下,可考慮分批投入,以分攤風險。
當前時點,投資者的不同選擇,本質上是風險偏好、投資目標、過往經歷以及對后市判斷差異化的集中體現。市場永遠在獎勵耐心與理性,但理解自身風險邊界才是穿越周期的關鍵。
03
哪些坑不能踩?
投資又該如何操作?
周期演繹向來曲折前行,市場從不缺機會。
比起短期預測更重要的是,把握模糊的正確,看懂市場所處的大概階段以及大趨勢。
一旦被情緒主導,特別容易踩中下面這些坑:
第一,追逐熱點、頻繁交易。看到別人暴富,容易跟進,甚至賣掉原本持有的標的去追逐新的熱點。可那些牛股牛基被發現時,往往已過漲幅頂峰,很容易成為接盤俠。而被拋掉的弱勢股,有的反而可能是未來潛力股。
第二,借錢投資、加杠桿。杠桿可以放大收益,但也能成倍放大虧損。5倍杠桿,跌20%就可能虧光本金;10倍杠桿,跌10%就可能本金歸零。杠桿讓心態和決策都容易扭曲,操作失誤頻發。
第三,后知后覺,盲目追漲。在市場已經大幅上漲后,投資者害怕繼續錯過,便在高點倉促買入。這種操作看似解決了“踏空焦慮”,實際上卻增加了被套牢的風險。
事實上,一輪上漲行情通常伴隨著持續的換手,回顧A股歷史上的慢牛行情,“消滅低估值”都是必經階段。因此,與其丟西瓜撿芝麻,不如左側守倉,持股待漲。
在“我在____躲牛市”的玩梗中,已經有不少低估值板塊完成了反轉。
(來源:網絡,不作為投資依據和建議)
不妨考慮一“啞鈴策略”兩端下注,一端配置進攻類資產、搏收益彈性;另一端守防御類資產、應對不確定性風險。
啞鈴策略
1)彈性一端:
主線聚焦中長期產業趨勢明確的高景氣方向,如AI算力、醫藥等,逢低配置;階段捕捉中短期低位輪動的機會,如軍工、金融、有色、基建等,順勢而為。
2)防御一端:
抱守紅利、現金流策略,不受經濟周期和科技敘事波動的影響,永續經營、并且穩定分紅的行業。
3)寬基底倉
結構性行情下,寬基指數錨定市場大勢的特征及配置價值更加凸顯,以配置為主,重點關注A500、滬深300。(文章來源:華夏基金)
Copyright © 1999-2020 www.scolliance.net ll Rights Reserved 路透中文網 版權所有 ICP備110117號-1 聯系郵箱:85 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