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數據引發(fā)廣泛關注。數據顯示,居民存款連續(xù)兩個月低于季節(jié)性增幅,為今年首次,8月非銀存款創(chuàng)同期新高。
【資料圖】
非銀存款和居民存款“一增一減”,意味著更多居民將定期轉化為活期,“存款搬家”呈提速態(tài)勢。銀行里的存款“搬”去哪兒了?投資者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大批儲戶“上車”變股民
最新數據顯示,人民幣住戶存款8月增加1100億元,低于去年同期的7100億元;7月減少1.1萬億元,同比多減7800億元。非銀存款8月增加1.18萬億元,高于去年同期的6300億元;7月大增2.14萬億元,同比多增1.39萬億元。
非銀存款即非銀行業(yè)金融機構存款,一般包括證券、信托、理財、基金等非銀金融機構存放在銀行的存款。居民存款連續(xù)兩個月同比負增長,而8月非銀存款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大幅多增,意味著居民手中的“沉睡資金”正加速活化,用于消費或投資理財。
對于本輪“存款搬家”的目的地,多家券商認為,資金流向主要是居民資產的再配置,股市等權益資產可能是其中一個方向。中金公司研報稱,居民存款少增可能與部分長期限定期存款到期后并未續(xù)存,在資本市場活躍的環(huán)境下進入股市有關。廣發(fā)證券研報表示,這些“搬家”的存款是A股最值得期待的增量資金之一。
90后白領李濤上月剛開通股票賬戶,就把10萬元存款投入股市中。上交所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A股今年累計新開戶達1721.17萬戶,同比增長48%,其中8月A股新增開戶265.03萬戶,同比增長約165%。
理財保險成首要去處
銀行理財市場成為存款“搬家”的核心承接陣地。“1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存1萬元年利息也就夠買幾杯咖啡。”白領趙娜早已不再購買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一少部分存款放進余額寶這類貨幣基金賬戶里,多數存款用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今年以來,在流動性總體較為充裕的情況下,銀行降低存款利率,增加了理財吸引力,導致部分存款資金流向理財領域。
9月1日起,普通型、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及萬能型保險產品保證利率上限都下調,9月后購買人身保險收益可能變少,保費可能更貴,不少用戶抓緊8月末最后的窗口期盡早投保,使得8月不少保險代理人的工作時長、對話次數周周攀升。行業(yè)報告顯示,2024年有57%的消費者通過保險進行家庭財富管理,保險已成為僅次于銀行理財的第二大財富管理方式。
黃金則成為“避險剛需”,還有不少人選擇通過積存金、黃金ETF配置底倉,2024年5月至今,部分投資者黃金投資收益已超30%。
理性投資避免跟風
從未來趨勢看,“存款搬家”的動力仍將持續(xù)。一方面,各銀行存款利率歷經多輪下調后,1年期存款利率跌破1%,貨幣基金收益率僅1%出頭,“比價效應”將持續(xù)推動資金流出;另一方面,理財市場產品不斷創(chuàng)新,“固收+”“政金債基金”等產品兼顧穩(wěn)健與收益,權益市場若持續(xù)回暖,還將吸引更多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資金入場。
對于“存款搬家”,業(yè)內人士認為,投資者需避免盲目跟風,要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搭建“穩(wěn)健+彈性”的分層組合。上海冠苕信息咨詢中心創(chuàng)始人周毅欽認為,投資者需摒棄對預期收益率的依賴,選擇產品時主動評估風險,充分認識凈值波動可能,樹立“買者自負”的理財觀念。
“投資者要警惕追漲的非理性行為。”博通咨詢金融行業(yè)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提示,投資者尤其要避免借款高杠桿炒股,盲目加倉,更不要把養(yǎng)老錢、應急款投入高風險領域,既要適度參與權益市場分享增長紅利,也要守住本金安全底線。
Copyright © 1999-2020 www.scolliance.net ll Rights Reserved 路透中文網 版權所有 ICP備110117號-1 聯系郵箱:85 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