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9月29日電 國新辦29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成就。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盧映川表示,文旅部推動各地建設非遺工坊1.29萬家,帶動相關產業120萬余人就業增收,可以說是“手藝養活一家人,非遺振興一個村”。
會上,有記者問,當下,非遺日益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喜歡上了非遺。請介紹一下“十四五”期間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進展情況。
對此,盧映川表示,非遺的魅力源自其悠久的歷史,生命力在于傳承和創新。“十四五”時期,我國非遺保護的機制更加完善,實踐更加生動,傳承隊伍更加壯大,非遺也更加見人見物見生活、可知可感可體驗,也展示了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廣闊前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非遺保護氛圍更加濃厚。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31個省(區、市)出臺了地方非遺保護法規,非遺保護中心、非遺館和非遺協會等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形成了共同推動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270多個國家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非遺及其依托的人文和自然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讓我們不僅能看見山水,同時也能留住鄉愁。源于傳統生產生活的非遺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元宵賞燈、重陽登高等習俗讓節日更有儀式感,八段錦、太極拳等已經成為大眾喜愛的鍛煉養生方式。
二是非遺傳承實踐日趨活躍。文旅部推動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全國已經有100余所高校設立了非遺保護本科專業和相關研究方向,200余所高校積極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超過10萬名非遺傳承人走進大學課堂,在中小學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小小非遺傳承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外國友人學古琴、看昆曲、穿漢服、耍魚燈等,非遺傳承越來越年輕化、生活化、時尚化。
三是非遺富民惠民效果顯著。文旅部推動各地建設非遺工坊1.29萬家,帶動相關產業120萬余人就業增收,可以說是“手藝養活一家人,非遺振興一個村”。像海南黎錦、慶陽香包等都是生動例證。推動非遺進景區、街區、社區,用非遺之光點亮群眾文化生活。非遺消費潛力不斷釋放,很多非遺成為地方名片,游陜北看秧歌、到貴州聽侗族大歌、去自貢賞燈會,“非遺+旅游”“非遺+時尚”的深度融合,旅游讓生活既有煙火氣、又有文化味。
盧映川表示,當前,非遺保護工作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支持。文旅部將進一步扎實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找準非遺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Copyright © 1999-2020 www.scolliance.net ll Rights Reserved 路透中文網 版權所有 ICP備110117號-1 聯系郵箱:85 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