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打開外賣APP,系統自動推薦美食;打開資訊APP,系統自動推薦文章;打開旅游APP,系統自動推薦機票……一般的理解是,這些APP算法強大,推薦人性化。但是,如果你壓根就沒有在這款APP上搜索過相關話題呢?想一想,是不是細思極恐?
APP改變生活,APP窺視生活。有智能手機,就會有幾款或幾十款的APP,甚至可以講,APP是改變生活的重要載體。很多人日常生活已離不開各種各樣的APP,嚴重一點講,被一些APP所“綁架”。然而,不少APP“不老實”,在提供方便的同時,窺視著你的生活,或者講,窺視生活是提供方便的“前提”,如此獲取方便付出的代價與存在的風險也太高了。
APP,下載容易注銷難,記錄容易遺忘難。APP賬號注銷難被用戶頻頻吐槽。一項調查問卷顯示,75.9%的受訪者遇到過APP賬號難注銷的情況,62.9%的受訪者擔心APP賬號注銷難導致賬號被盜用。有專家指出,大數據給各方帶來便利的同時,還需考量到個人隱私等個人信息的保護以及信息披露的平衡。并且認為,賦予個人一定時間后不再同意信息被記錄和使用的“被遺忘權”,是對處于劣勢地位的個人的保護。
APP不可怕,就怕APP“人性化”。推薦精準、推薦人性化……APP強大功能的背后是個人信息數據的“價值錯位”。大數據時代,數據資源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注冊APP賬號獲得的個人信息與數據,在規定的時間內、在合法的空間里,服務商可以依法依規使用,但這不是其“私有資源”,不可濫用,更不能違法違規使用。依法依規使用大數據是法律與政策所提倡的,而違規“截留”個人的數據信息并“為自己所用”則是不允許的。
無安全,不滿意。不做“透明人”,唯有按下立法“快進鍵”。眼下,個人身份信息、個人財產信息、個人常用設備信息、個人教育工作信息、面部特征、個人位置信息等,統統暴露,用戶成了“透明人”。為個人信息穿上量身定制的“保護衣”,撐起遮風擋雨的“保護傘”,必須加快立法步伐。據悉,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列入本屆立法規劃,相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和起草,爭取早日出臺。
中央機構|人大機構|國家主席|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政協機構|民主黨派|群眾團體|駐外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網絡110報警服務|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備12018864號-15
關于我們|人員查詢|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本站地圖|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1917256|刊登廣告|對外服務:訪談直播廣告展會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