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多元主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為世界經濟復蘇、全球治理改善、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國際金融論壇(IFF)聯合絲路國際聯盟(SRIA)于2024年發起創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獎。該獎項旨在對全球范圍內積極參與符合“一帶一路”倡議的各類國際合作項目的機構,以及創新性的合作項目進行表彰和獎勵。該獎項依托國際金融論壇(IFF)和絲路國際聯盟(SRIA)“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一流智庫資源優勢,通過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推動國際社會、全球市場和多元主體的力量,從人類整體利益和福祉出發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獎重點關注和鼓勵那些通過國際合作促進“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推動實現消除貧困、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增長轉型升級、防治環境污染、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機構和創新解決方案。該獎項面向全球,是對為世界經濟復蘇、全球治理改善、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新的智慧和經驗的積極呼喚。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獎評選工作的目標是在堅持評獎品質、規格基礎上,鼓勵、邀請、吸引更加多元化的行業機構代表參與;并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性機構、項目申請參評和獲獎的比例,助力在更廣泛領域積極推動“五通”和可持續目標的實現。
基于上述目標,“一帶一路”評獎工作將遵循權威性、公正性、代表性,多元行業覆蓋,國際化水平,務實嚴謹、鼓勵創新的原則,授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成效卓著,特別是在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實施主體。本屆年度獎共設置10個獲獎名額。全球任何參與符合“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國際合作,并取得了突出成績的機構均有資格申請該獎項,包括但不限于來自不同行業的公共和私營部門,以及政府機構和非營利組織。
例如,去年獲得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獎的渣打銀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超級連接器”的獨特角色,通過促進資金融通,推動了更可持續、更具包容性、更高韌性的“一帶一路”建設。獲得該獎項是對渣打銀行在“一帶一路”建設和可持續金融領域努力與貢獻的肯定,提升了渣打銀行在全球金融市場的聲譽和影響力。該獎項也有助于渣打銀行進一步鞏固其在國際銀行中的領先地位,特別是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方面。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獎在評獎指標制定上調整為更為細化的五大一級指標,包括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貢獻、綜合效益、國際合作機制與能力建設、包容性與多元文化交流合作、ESG相關風險管理與披露,并且每個一級指標下也設有具體的二級指標,更加詳細地涵蓋了項目評估的各個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貢獻方面,本屆評獎更加突出了項目與“一帶一路”倡議目標的契合度、在區域互聯互通中的作用以及對“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體現,而第一屆則沒有這方面的具體劃分。
此外,在綜合效益方面,本屆評獎指標細分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以及創新性與可持續性四個方面,而第一屆則將其中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放在國際合作綜合效益下考慮。
在國際合作機制與能力建設方面,本屆評獎強調了合作機制的多樣性與有效性、對當地能力建設的支持以及合作網絡的緊密度與協同效應,第一屆則側重于資源整合與共享、合作能力建設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的緊密度。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獎評選于今年4月18日發布招募公告,8月15日截止申請。11月,將在IFF2025全球年會期間發布獲獎名單并舉行頒獎典禮。
申請機構提交材料前須聯系獎項秘書處確認申請意向,并于8月15日前以電子版形式提交所有申請材料。申請表格(二維碼)請至IFF官網查詢下載,更多信息請聯系“絲路國際聯盟(SRIA)”秘書處,電子郵箱地址:sria@ifforum.org。
國際金融論壇(IFF)是獨立的、非營利、非政府國際組織,2003年10月由G20國家以及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相關機構及領導人共同發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領域高級別常設對話機制和多邊合作機構,被譽為全球金融領域的“F20(Finance20)”。
國際金融論壇(IFF)的目標是通過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運營機制,建立全球經濟、金融和公共政策領域戰略對話、交流合作、創新實踐、全球智庫和人才培養平臺,推動金融服務世界,促進全面可持續發展。
絲路國際聯盟(SRIA)由國際金融論壇(IFF)于2016年9月2日在IFF 2016年全球年會正式發起,獲得聯合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及韓升洙、陸克文、肖卡特·阿齊茲、鳩山由紀夫、珍妮·希普利、辜勝阻、金立群等20多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前政要與專家學者,經濟、金融機構及商業領袖的大力支持和參與,并于2017年6月17日正式成立。絲路國際聯盟(SRIA)致力于建立面向全球的開放型國際網絡,通過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聯合國際社會、全球市場和民間資本力量,構建絲路民間合作與對話機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Copyright © 1999-2020 www.scolliance.net ll Rights Reserved 路透中文網 版權所有 ICP備110117號-1 聯系郵箱:85 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