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李進杰巧手制琵琶,琵琶遠銷海內(nèi)外。 陳龍山 攝
中新網(wǎng)福建南安8月19日電 (陳龍山 林曉蓉)在素有“戲窩子”之稱的福建泉州,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時常上演“好戲連臺”。泉州南安市石井鎮(zhèn)錦堂村80歲的老人李進杰十分癡迷南音,不僅能唱南音,而且會做南音樂器。如今,他還義務為學生們教授南音。
李進杰對每一道制作工序都要求十分嚴謹。 陳龍山 攝
驅(qū)車前往石井鎮(zhèn)錦堂村,進村不久便可聽見裊裊琴音和優(yōu)美南音唱腔,引導著一行人抵達李進杰的家。屋內(nèi),李進杰正認真指導學生們“吹、拉、彈、唱”,在他身后擺放了不少自制的琵琶和收藏的南音曲譜。
李進杰熱愛南音,說起南音故事便格外精神。“我22歲時與南音結緣,27歲開始學制琵琶,現(xiàn)在二弦、洞簫也能制作。”李進杰介紹說,他是一名木匠,又會唱南音,不少人送來琵琶讓他維修。
李老的大兒子從小學習制作琵琶,如今堅守這門技藝。 陳龍山 攝
在維修琵琶過程中,李進杰從中研究構造,并嘗試結合個人想法進行制作,如今他的“南音琵琶制作技藝”獲評南安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制作南音樂器,也是表達我對南音的一種熱愛。后來經(jīng)過樂器師傅點撥,制作技藝就更精湛。”
李進杰一邊介紹,一邊將眾人引向其位于古厝的工作坊。推門而入,一張?zhí)刂颇景赋霈F(xiàn)在眼前,周邊擺放著鋸、斧子、刨刀、電鉆等工具以及樂器配件。李進杰隨手拿起一塊木板,熟練地繪制琵琶形狀。
除了制作南音樂器,李老還義務為學生們教授南音。 陳龍山 攝
“制作琵琶要經(jīng)過選材、開模、蓋印版、裝鳳頭、定音位、拋光、上漆等30多道工序,要掌握力學、聲學、美學等基本原理。”李進杰認為,選材十分關鍵,每塊原料制作出來的琵琶都不一樣,此后的每一道工序也都要求十分嚴謹。
據(jù)了解,李進杰最喜歡選用硬質(zhì)杉木來制作琵琶,其屋內(nèi)便收藏了不少老舊的杉木,他自制的琵琶“半賣半送”,備受歡迎。“純手工打造琵琶,一個月僅能制作3把,至今我已經(jīng)做了數(shù)千把,有當?shù)啬弦魫酆谜卟少彛灿信_灣同胞和東南亞僑胞找我定制。”李進杰欣喜地說。
“小時候,南音在南安農(nóng)村隨處可以聽到,喜慶節(jié)日少不了南音,閑下來的時候大家也會湊在一起彈唱。”李進杰說,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兩個兒子從小接觸南音,并且也會制作琵琶。
如今已經(jīng)49歲的大兒子李友土仍跟隨在父親身邊,一邊做木工,一邊制琵琶。“我從小就是聽著爸爸彈琵琶長大,后來看他制作琵琶,慢慢也就學會了這門制作技藝。”李友土表示,他會將父親的手藝傳承下去。
上世紀80年代,年過40歲的李進杰發(fā)現(xiàn)傳唱南音的人以老一輩居多,因此萌生無償教授學生學南音的想法。隨后,李進杰整理老舊的南音曲譜,并奔波多地收集各類曲譜,經(jīng)過一番梳理使之便于傳唱。
“40年來,我教授的學生達200多名,最初向我學南音的學生,如今也都成為奶奶了。”李進杰表示,南音是閩南人的驕傲,年輕人對它的興趣與熱愛應該從小培養(yǎng),“要先了解、接受南音,再去保護和傳承它”。
中央機構|人大機構|國家主席|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政協(xié)機構|民主黨派|群眾團體|駐外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自律公約|網(wǎng)絡110報警服務|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中國新聞網(wǎng)站聯(lián)盟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 京ICP備12018864號-15
關于我們|人員查詢|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本站地圖|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1917256|刊登廣告|對外服務:訪談直播廣告展會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