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航天設計師在為學生講授FPV無人機實踐課。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今年4月24日,是第四個中國航天日。自今年3月起,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火箭院)總體設計部“領航”科普隊的航天設計師們每周四都要到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他們“變身”老師,為初高中生上兩節“科技創新課”。過去三年的航天日,火箭院的航天設計師們都是到周邊中小學去進行志愿科普。今年他們采用了全新的科普模式,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為學生打造了一系列特別的選修課:小衛星彈射筒制作、FPV無人機實踐、數學建模與3D打印、人臉圖像只能分析與識別、電子工程技術、月球探秘……
讓學生接觸真正的科技創新
李欣和隊友給他們的課程起了個簡單易懂的名字:小衛星彈射筒制作。
“小衛星彈射筒”實際上是一種衛星分離裝置,火箭把衛星打到太空,衛星最后脫離火箭末級進入軌道的那個步驟,就是以彈簧為動力“彈射”出去。“彈射筒”是個很形象的比喻。
作為一門科普課程,他們原本有“更有意思”的選擇,比如做一個“水火箭”,通過設計、制作、拼裝,利用水的噴射力將小火箭“發射”出去。但李欣認為這太簡單,想讓學生接觸到真正的科技創新本身,于是選擇了這個項目。
這個課程并不簡單,同學們要先用三維軟件畫零件,再用二維軟件繪制圖紙,送到工廠加工,最后組裝完成。“相當于一個完整的部件設計出廠流程。”李欣說,這個項目集設計、制作、測試于一體,而且最后成果可以實體操控,學生會有成就感。
另一個班上,FPV無人機資深愛好者李鐸決定帶學生“玩”點有意思的東西。FPV無人機目前在國際上很火,實踐難度不大,但包含的專業知識特別多,操作、零件管理、結構、電路、焊接、編程等等,在李鐸看來,這個項目非常適合帶到中學課堂,能動手也有趣。
事實證明,他的方向是對的。報名時,FPV無人機實踐課成為開設的六門課程中最受歡迎的項目,額定20個人的班級,有60個學生在網上報名,不得不啟動了一輪選拔。
專業科普課程讓學生發現志趣所在
對于從未真正當過老師的年輕設計師們來說,怎么用孩子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講專業的航天知識,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在李鐸看來,團隊的教學技巧是會“討好學生”,帶孩子們“邊玩邊學”。第一節課,他們給學生找來了FPV無人機國際比賽的視頻,主動向學生提問,讓他們去找答案。講到飛控程序,就讓學生拿著機器先去飛一飛,出現問題了再來講為什么。
李鐸的同事周天熠也用了這一招,他要教學生搭電路,用單片機去做一些好玩的東西。為了讓學生覺得有趣,周天熠把課程設計成動手、理論和思考穿插在一起。
周天熠認為,科普課程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某種技術,“我想告訴他們,如果你選擇這個專業,你每天將面對的是什么。你感興趣,你就選擇它;你不感興趣,你就避開它。”
為學生教授數學建模和3D打印的王易南說,通過具體課程對學生專業發展起到點撥作用相當重要,“如果發現不了自己的志趣所在,入錯行,是一生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在王易南看來,科普除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科學素質,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對偽科學的鑒別能力。
航天科普模式的全新探索
科研單位和學校建立長期合作,挑選科研工作者面向青少年進行系統專業授課,這種科普模式對于錢校和火箭院都是首次嘗試。火箭院總體設計部黨建管理項目副總師尚瑋表示,長期以來,國內科普基本是在特殊節日開展的單場活動,如“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世界空間周”等,時間短、內容難以深入。
“領航”科普志愿隊成立4年,志愿隊到過100多所學校及社區、軍營、偏遠山區等地,覆蓋近萬人。“雖然去過很多學校,但都是活動性、講座性的。”“領航”科普隊成員王琭珉告訴記者。
“我們總體設計部有科普傳統和專業優勢,用了很多年去普及航天精神,也做了大量的常規性科普,”尚瑋表示,今年這種全新的系統專業科普課程,意在希望通過項目激發學生對航天相關專業的興趣,或者說建立未來加入航天的基礎。
通過模擬一次真實科研項目開展的完整旅程,志愿者們還希望能增強同學們的項目規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我們和科技館的科普最大的不同,是把真實工作的經驗教給學生,怎么規劃和細化工作、怎么分工協作,甚至怎么管理實驗室。希望通過這門課讓同學們理解,想干一件事的時候知道怎么干。”李鐸說。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倪偉
中央機構|人大機構|國家主席|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政協機構|民主黨派|群眾團體|駐外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網絡110報警服務|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備12018864號-15
關于我們|人員查詢|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本站地圖|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1917256|刊登廣告|對外服務:訪談直播廣告展會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