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表藏品
去過故宮的藏友,都會對故宮內琳瑯滿目、巧奪天工的宮廷珍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一處記錄時間的地方,不僅成為了故宮的熱門打卡地,亦在該門類的世界博物館收藏中堪稱翹楚,這就是故宮鐘表館。故宮的中外鐘表藏品數量超過1500件,既有來自英國、法國、瑞士的名家之作,也有出自廣州、蘇州和清宮內做鐘處制造的皇家御用貢品。
從第一件鐘表進入宮廷開始,400多年來有規律的滴答聲奏響在紫禁城的每一個角落。“當時,看到各式各樣的宮廷動偶鐘,眼睛都挪不開了,真是一見鐘情。這不是一臺簡單用來報時的鐘表,是一個匠人才華和手藝的結晶,是一個獨立于時空之外的世界。”國際工藝美術大師、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玉慶回憶起自己二十多歲時第一次進故宮參觀動偶鐘的場景,仍然是激動萬分,而在往后的數十年里,因為這份熱愛,他傾其所有,鉆研和傳承動偶鐘古法制作技藝。
出生鐘表之家, 與宮廷動偶鐘結緣
公元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北京,將兩件西洋自鳴鐘獻給了萬歷皇帝,而自鳴鐘便是動偶鐘的前身。清代康熙時期,生活富有的康熙皇帝增設了修理及制造自鳴鐘的造辦處,宮廷內的歐洲及中國鐘表技師挖空心思,制作出大量供玩賞的各式動態新奇時鐘,也就是中國宮廷動偶鐘。
總體來看,中國制造的鐘表多以黃金、珠玉、寶石、象牙、漆、紫檀等貴重物料為裝飾,造型模擬樓閣、寶塔、花果、盆景等。英、法等國出產的鐘表則模擬西洋建筑、車馬人物等。這些鐘表報時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自動開門關門,機器人出來敲鐘;有的到時琴鼓齊鳴,奏出優美的曲子;有的花開、蝶舞、水注流動、飛鳥啼鳴,都有著鮮艷的色彩、精巧的造型、悅耳的音樂和吉祥的寓意。
“直至清末,朝廷腐敗,外國侵略,皇帝出逃,造辦處便隨之解散,這門制造手藝隨著戰爭的到來銷聲匿跡,珍品雖被保存下來卻無人能再造新品。”陳玉慶介紹說。
1941年,時年十歲左右的陳旭東隨兄長們一起來到天津,成為紀氏當鋪學徒工,專門學習紀氏老板紀久江修理鐘表的手藝,因手腳勤快、聰明機智而得到了紀久江畢生手藝真傳,并在其幫助下自立門戶于天津老南市辦起了“陳記鐘表店”,以此為生。改革開放后,陳旭東便帶著三個兒子在天津沈陽道經營鐘表生意。
陳玉慶從小在父親陳旭東的耳濡目染下對鐘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記事起便跟在父親身邊學習。他聽得行內前輩們傳言,得知宮廷動偶鐘的存在,特地前往故宮鐘表館參觀,被這失傳了的技藝和文化所深深打動。
傳承的不僅是技藝, 更是文化
此后的三十年間,陳玉慶從手頭僅有的宮廷動偶鐘的照片與圖片出發,配合著故宮出版的鐘表藏書,在沒有技術與實物支持的情況下,自主鉆研,嘗試了多種的制作及運作方法,均不成效果。后來,陳玉慶使用祖傳而來的早年間鐘表老輩手藝人的古法制作,于2000年成功制造出第一臺陳氏宮廷動偶鐘——銅鎏金開傘八仙鐘,而后又接連制造出幾臺動偶鐘。
“無論多么精巧的構思都依賴于機械的實現,而從草圖設計、平板雕花鎏金、機芯打造調試到組裝校對,這個過程并不簡單。這幾臺動偶鐘皆由手工打造并盡量遵從乾隆時期的古法制作,放棄了現代鐘表制作的發條盒,選用由發條帶動鏈條,鏈條帶動齒輪的古法。事實上,古法工藝更加復雜了,卻可以保證發條釋放均勻穩定且增加了耐用性。”陳玉慶坦言,古法工藝耗時耗力,制造第一臺動偶鐘便用了三年時間。
制造銅鎏金開傘八仙鐘,陳玉慶用了3700多個零件,最小的只有0.2毫米,從內到外使用全銅手工打造。他采用了一種獨特的中國鐘表結構,就是芝麻鏈。制作時,要人工將一個個芝麻大小的鏈條手工鉚接在一起,用這個結構來平衡分配鐘內三套分別掌管時針、分針、秒針的運行,以及報時系統和動偶系統的發條的和諧運行。
“其實做動偶鐘,一方面是因為癡迷,另一方面也想挑戰一下自我。”陳玉慶說道,“雖然花費的時間、投入的精力很多,但慶幸自己能夠將這種技藝和文化傳承下來,特別是看到自己制造的動偶鐘順利運行時的那種成就感是無法言喻的。”
收藏古董鐘表,
希望能建鐘表博物館
陳玉慶不僅制作鐘表,也收藏鐘表。他收藏的鐘表有數百件,數量最多的是橫跨清朝乾隆年間到清末民初時中國制造的鐘表。此外,陳玉慶也擁有數量可觀的外國制造的鐘表,大部分是一戰到二戰期間出品的,其中有一對鐘表是他傾盡當時財力得來的。陳玉慶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幾乎收藏出了一個鐘表的編年史。
如今,陳玉慶仍然從事著鐘表制作方面的工作。他的愿望是建一座鐘表博物館,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到動偶鐘的魅力和奇妙,甚至能親手參與到鐘表制造的過程中。
“雖然現在人們對鐘表的需求越來越小,但畢竟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還是希望別在咱們這一代斷了。”陳玉慶由衷地感嘆,他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和鐘表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凝固了時間,驚艷了時光。
中央機構|人大機構|國家主席|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政協機構|民主黨派|群眾團體|駐外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網絡110報警服務|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備12018864號-15
關于我們|人員查詢|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本站地圖|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1917256|刊登廣告|對外服務:訪談直播廣告展會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