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金華2月3日電(記者 周禹龍)這些天,全球各地的“口罩”“護目鏡”“防護服”都在被一類名為“中國顧客”的人群掃蕩。一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似乎讓全球都了解到中國人的購買力到底有多強。
物資抵達中國 周禹龍 攝
疫情趕上春節(jié),企業(yè)還沒開工,庫存不夠,中國國內物資吃緊,怎么辦?這是一個全球化時代,中國人就在國外開啟瘋狂購物狂潮。只不過從奢侈品等物換成了疫情所需的各種物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我不是藥神》電影中原型陸勇。春節(jié)期間,他跑去印度坐三輪運口罩支援抗疫的行為,得到了輿論廣泛贊譽。陸勇的3000個護目鏡,3000個N95雖說不是最多的,但讓很多人效仿,開啟“海購”模式。
斯洛伐克華僑葉芬,第一時間聯系柬埔寨、美國、意大利等地的華僑朋友,購買9萬余只口罩;意大利華僑葉先平在意大利購買1萬只口罩;迪拜華僑陳飛從迪拜購買防護服1.5萬件、N95口罩2萬個、外科口罩10萬只、護目鏡100個……擁有大把資源的華僑,他們從世界各地采購,將物資寄回中國。
國外的口罩幾乎也買得差不多了,怎么辦?沒關系,那就直接買個口罩廠。柬埔寨華僑趙普洲購買1.4萬只醫(yī)用口罩后,發(fā)現當地口罩購買越來越難,于是“霸道總裁”就這樣在海外直接收購了一家口罩廠。
核算成本后,趙普洲將每只口罩的售價定在0.3元人民幣。“這就是成本價。”趙普洲不怕泄露“商業(yè)機密”。他甚至透露,在疫情結束之后,他將賣掉這家工廠。“我的收購就是為了緩解中國國內醫(yī)用口罩貨源緊張的問題,又不真想做這個生意。”
這只是“全球購買狂潮”中的幾朵浪花。更多中國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展現了他們的愛心與購買力,成為一股重要力量。
比如“中國留學生”。以往提到這個詞,很多人往往帶有偏見與負面色彩,認為這些年輕人去中國國外留學,只是為“鍍個金”。
然而,正是這些被認為是“不務正業(yè)”的留學生,利用自己的“零花錢”,為武漢等地區(qū)籌集了大量防護物資。
吳末(化名)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留學生,疫情發(fā)生后,她從媽媽口中得知,奮戰(zhàn)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醫(yī)護和工作人員非常缺乏口罩等防護用品。
就這樣,尋口罩之旅開啟。她幾乎走遍了京都大街小巷所有藥店超市,用自己的“零花錢”終于買到2520個口罩,并在第一時間郵寄到了中國。
吳末媽媽說,女兒一直是她的驕傲,女兒的舉動讓她既感動又開心。
這樣小規(guī)模、多人次的援助,需要的不僅僅是錢財,還要有一定國外渠道。而“出國”與“世界互聯”,早就成為中國人的“家常便飯。”正是得益于這樣的便利,她們才能在全世界購買。
例如,四川隆昌某醫(yī)院員工陳雪燕,近日在尼泊爾旅游,得知單位口罩緊缺。她就跑遍周圍藥店,買了滿滿四大袋口罩,免費分發(fā)。為了節(jié)省空間,她還把自己行李中的一些衣物和洗漱用品扔掉,給口罩騰地方。
在疫情防控緊要關頭,無數中國人都牽掛著。從個人到團體,從商人到企業(yè),無論是誰,都在為“戰(zhàn)疫”而努力。
最近,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個視頻使人備受鼓舞:在上海浦東機場,東航最忙,越來越忙——阿里巴巴全球采購的醫(yī)療物資,陸續(xù)集結,源源不斷運回中國。僅1月31日一天,就有CK258、MU5042、MU5052三個航班先后從韓國首爾飛抵中國上海,搭載著超過50噸口罩等醫(yī)療物資。
有人形容,中國人不差錢,正在全球“搶”口罩。
確實,前幾年就有聲音感嘆中國人強大的購買力,英國媒體甚至造了個詞“北京鎊”來指代它。正如一位一線醫(yī)院院長所說,“我們不缺錢,缺的是物資。”如今,一場疫情,讓中國人的海外購買力成為一股重要力量。
中央機構|人大機構|國家主席|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政協機構|民主黨派|群眾團體|駐外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自律公約|網絡110報警服務|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備12018864號-15
關于我們|人員查詢|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本站地圖|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1917256|刊登廣告|對外服務:訪談直播廣告展會無線